01.固态电池又有新突破
近日,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康飞宇教授、贺艳兵教授团队与天津大学杨全红教授团队合作,在固态电池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他们创新性提出“塑性富无机SEI”设计理念,为长期困扰行业的固态电池界面失效问题提供了全新解决方案。
点评
不到两个月时间内,中国科研团队在固态电池领域连续取得多项重大突破,频频登上《自然》等顶级期刊。这些突破解决了界面接触、安全性等核心难题,使电池能量密度有望翻倍、从根本上消除起火风险,并实现超快充电。这有望催生续航超1000公里、更安全的电动汽车,彻底改变出行体验,更关乎中国在下一代电池技术竞争中的话语权,为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奠定基础。
02.多个品牌开启购置税兜底战
随着新能源车购置税减免政策进入倒计时,小米、问界等主流品牌纷纷推出购置税兜底政策,刺激消费者下单。政策内容包括 “购置税全免兜底”“5000元抵10000元购车尾款” 等权益,覆盖旗下多款主力车型。此举旨在抓住政策窗口期,冲刺年底销量目标,缓解新能源汽车市场增速放缓的压力。多家经销商表示,兜底政策推出后,到店咨询量和订单量均有明显提升。
点评
年底购置税兜底战是车企对政策红利的最后争夺,也是市场竞争加剧的体现。新能源车购置税减免政策对市场拉动作用显著,车企通过兜底政策消除消费者对政策退坡的顾虑,有效刺激短期需求。但这种促销模式也反映出行业面临的增长压力,过度依赖政策刺激可能导致市场波动。长期来看,车企应聚焦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而非单纯依赖价格战。
03.国内首个汽车芯片标准验证平台投入使用
10月28日,2025汽车芯片生态大会在深圳市坪山区举行,国内首个国家级汽车芯片标准验证中试服务平台正式投入使用。该平台将致力于解决国产汽车芯片上车应用的“最后一公里”难题,标志着我国在构建自主可控的汽车芯片产业生态上迈出关键一步。
点评
过去,车规级芯片领域缺乏全国统一的测评方法和验证标准,不同企业采用各不相同的检测流程。这种局面导致芯片企业需要针对不同下游车企的检测要求反复调整设计,既增加研发成本,又拖慢产品落地速度。构建统一标准验证平台,让所有企业都用同一套标准说话,从根本上改变过去车规级芯片领域标准不统一、检测零散的局面。
04.中国车企9月在欧洲市场的份额达7.4%
据外媒报道,在比亚迪、上汽名爵(MG)及奇瑞强劲增长的推动下,9月中国汽车制造商在欧洲市场的合计份额达创纪录的7.4%。市场分析机构Dataforce的数据显示(覆盖欧盟、英国、挪威、冰岛及瑞士98%的汽车销量),9月欧洲整体汽车市场销量同比增长11%,达1,217,123辆;其中,中国汽车品牌销量同比激增149%至90,571辆。
点评
中国车企在欧洲市场份额创新高,核心在于精准的产品策略、成本优势及对重点市场的突破。他们抓住了欧洲市场对插电混动(PHEV) 车型的需求激增,在该细分市场占据显著份额。同时,凭借完整的电池供应链和规模化生产,形成了强大的成本优势。此外,他们成功聚焦并攻克了英国等关税政策相对宽松、市场准入度高的关键市场。
南方网、粤学习记者 许方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