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中国汽车市场呈现结构性分化特征。在自主品牌强势崛起与以旧换新政策持续发力的双重驱动下,前四个月汽车产销首次突破千万大关。中汽协数据显示,1—4月汽车累计销量1006万辆,同比增长10.8%,其中自主品牌乘用车市占率达68.7%。随着以旧换新补贴政策累计突破千万申请量,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已逼近50%关口,中国车市正加速迈入深度转型期。
自主阵营强势领跑
在比亚迪、吉利等头部企业带动下,自主品牌持续扩大市场版图。4月中国品牌乘用车销量157.1万辆,同比增幅达23.5%,市占率攀升至70.7%的历史高位。比亚迪以前四个月89.76万辆的销量稳居榜首,其月度销量较第二名的吉利多出8万辆,累计差距扩大至22.16万辆。吉利凭借67.6万辆的累计销量保持追赶态势,奇瑞、长安分别以41.01万和39.72万销量夯实第二梯队地位。
新势力阵营呈现差异化竞争格局:理想汽车凭借增程式技术路线收割12.8万辆销量,但中大型SUV市场渐趋饱和;小鹏以智能化标签实现11.99万辆销售,Mona M03与P7+构成产品矩阵;小米作为新晋势力斩获10.43万辆,即将上市的YU7车型备受期待。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指出:“新势力已从野蛮生长转向精耕细作,能否在智能化、服务体系等方面建立护城河,将决定下半场竞争态势。”
新能源战场成为自主品牌主阵地。1—4月新能源乘用车累计零售332.4万辆,同比增长35.7%,其中自主品牌包揽78%的市场份额。
比亚迪纯电与插混双线并进,吉利雷神混动系统装机量突破40万套,长安深蓝系列在15万—20万元价格带保持25.6%的同比增幅。值得关注的是,30万—50万元高端新能源市场自主品牌占比提升至43%,问界M8/M9、腾势N9、蔚来ET9等车型持续突破价格天花板。
“南北丰田”逆势突围
4月主流合资品牌零售销量约44万辆,同比下降3%,环比下降8%。若以中汽协全车型口径(含商用车)计算,合资品牌整体市占率已跌破20%,较2020年同期(约50%)大幅萎缩。
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指出:“合资品牌新能源渗透率普遍低于10%,而自主品牌已达51%。这一差距直接导致市场份额流失。”以本田为例,其4月新能源车型销量不足2000辆,定价偏高(主力车型超20万元)与智能化配置不足(仅L2级辅助驾驶)是主要瓶颈。
在合资阵营普遍下滑的背景下,丰田在华两家合资公司成为“唯二”的亮点。一汽丰田4月销量6.5万辆,同比激增32%,1—4月累计增长11.3%;广汽丰田4月销量6.0万辆,同比增长15%,主销车型凯美瑞双擎占比提升至40%。纯电车型铂智3X更是以单月6227辆的成绩,成为4月合资品牌新能源销量冠军(超越大众ID.3),并创下合资品牌纯电车型最快交付破万纪录(上市45天累计交付超1万辆)。
“南北丰田”的逆势增长得益于快速本土化战略,但多数合资品牌新能源转型迟缓,仍在技术路线、定价策略、组织效率的迷局中挣扎。
车市步入提质新周期
商务部最新数据显示,截至5月11日,2025年汽车以旧换新补贴申请量已达322.5万份,其中新能源汽车占比超53%,标志着以旧换新政策在刺激消费、推动绿色转型和资源循环利用方面成效显著。
新的政策下,报废国四及以下排放标准燃油车并购买新能源车可获2万元补贴,购买燃油车补贴1.5万元,这直接拉动新能源车需求,据悉,今年换新车辆中,新能源车型占比首次超过燃油车,较2024年同期提升18个百分点。
此外,地方配套政策持续加码,北京、上海、广东:地方财政额外追加最高1万元/辆补贴,叠加中央政策后,部分新能源车综合补贴达3万元;中西部地区(如湖南、四川)对经济型车(售价20万元内)补贴力度提升,拉动三四线城市销量增长20%以上。
千万份补贴申请的背后,是以旧换新政策对汽车消费市场的强效激活。随着政策红利持续释放、新能源技术迭代加速,中国汽车产业正迈向“绿色”与“智能”双轮驱动的新阶段。
南方网、粤学习记者 许方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