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三个月前,雷军已经预告过小米汽车业务有望在2025年第四季度首次实现季度盈利,今年第二季度,小米的智能电动汽车及AI等创新业务分部经营亏损仅为人民币3亿元,小米汽车正以超出行业预期的速度逼近盈利临界点。如果实现,那么小米将会是理想、问界、零跑之后盈利最快的新势力造车企业。
毛利率行业领先
小米汽车业务在第二季度取得了决定性的财务进展。最引人注目的是其26.4%的毛利率水平。这一数字不仅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甚至超过了小米自身核心的手机业务(毛利率为11.5%)。
更关键的信号是亏损的急剧收窄。2025年第二季度,包含汽车业务在内的创新业务分部经营亏损仅为3亿元。考虑到AI等其他创新业务也可能产生支出,小米汽车业务本身的亏损可能更低。
交付量9月首破4万
交付规模是实现盈利的前提。2025年第二季度,小米汽车交付了81,302辆。
这一强劲的交付势头在第三季度得以延续。2025年9月,小米汽车销量达到41,948辆,首次突破4万辆大关。
卢伟冰在业绩会上表示,“有信心完成35万辆全年交付目标”。基于目前的增长趋势,这一目标具有切实可行性。
YU7助力高端化
小米汽车的收入和交付量出现明显增长,主要是由单车平均售价(ASP)和产能提升两方面的原因所致。而单车平均售价的提升,使得小米汽车的产品价格从去年第二季度每辆228,644元,上升到今年同期的253,662元,要归功于在2025年2月末上市、起售价较高的SU7 Ultra。
YU7的成功还带来了用户结构的优化。数据显示,YU7锁单用户中女性占比达30%,苹果用户占比达52.4%,分别比SU7同期高出4.5和4.4个百分点。
今年以来,从SU7 Ultra到6月末正式发布的YU7,小米汽车正在加快朝更高端化布局的步伐。尽管到目前为止,小米汽车尚未实现整体盈利,但上述的车型热销,有效分摊了小米汽车超级工厂里生产线上的固定成本。
集团资源强力支撑
小米汽车的独特优势在于能够借助小米集团的生态系统资源。第二季度,小米集团总收入达1160亿元,同比增长30.5%,经调整净利润为108亿元,同比增长75.4%。
集团强大的现金流和盈利能力,为汽车业务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后盾。
小米在研发投入上的分配也很有讲究。Q2研发费用大部分用于汽车。但这部分投入并非完全“新增”,因为小米很多研发投入是共享的。比如AI算法、芯片设计、软件开发等,既服务于手机业务,也服务于汽车业务。
此外,小米还有两项独特的优势。第一,话题性很强,自带流量,节省了大量营销费用。雷军的个人IP效应,也为小米汽车提供了免费的营销资源。第二是渠道协同。小米汽车借助小米之家的渠道网络,避免了大量的渠道建设成本。Q2小米新增线下门店1700家,这些门店既服务于传统业务,也为汽车业务提供展示和体验空间。
基于当前的业务态势,小米汽车实现四季度盈利的可能性非常高。高毛利率、快速增长的交付量、大幅收窄的亏损,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小米汽车的盈利基础。
南方网、粤学习记者 许方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