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一场“空中革命”正在车企间悄然打响。从吉利、小鹏量产倒计时,到广汽、比亚迪跨界联手宁德时代造航空电池,车企纷纷将“造车基因”复制到飞行汽车赛道。据《低空经济发展趋势报告》预测,到2030年,中国将诞生超100家飞行汽车企业,市场规模或突破万亿。在这场“上天竞赛”中,车企正凭借供应链与资本优势,成为推动低空经济发展的核心力量。
从概念到量产的冲刺
从当前的进展来看,部分车企正从“地面制造商”向“立体出行服务商”转身,利用新能源汽车的电动化、智能化技术外溢,快速切入低空赛道。
4月份,小鹏汇天宣布,其分体式飞行汽车“陆地航母”已斩获近4000台订单,计划2026年量产交付。该产品支持普通汽车驾照驾驶,陆行模式下与SUV无异,飞行体可搭载2人,最高时速130公里,主打“15分钟从深圳飞珠海”的城际通勤场景。其年产能1万台的智造基地已封顶70%,并计划在海南建设“空中环岛旅游公路”。
3月,吉利汽车旗下公司沃飞长空与川航通航签署协议,探索“民航+eVTOL”联程服务。沃飞长空已获120架工银金租订单和100架华龙航空订单,并与合肥市政府合作推进“空中出租车”试点,目标2027年开通商业化航线。沃飞长空自主研发的6座级纯电动飞行汽车AE200,最大航程达200公里,最高时速320公里,可满足城际出行需求。
广汽去年年底发布飞行汽车品牌GOVY,首款产品AirJet续航200公里,计划今年启动适航认证。其与如祺出行合作,计划在珠三角建设500个垂直起降点,打造“打飞的”接驳服务。广汽集团明确将飞行汽车纳入“智能移动服务商”战略,初期聚焦物流和景区观光。
可见,2024-2025年成为飞行汽车从研发到量产的关键转折点,车企通过技术迁移、跨界合作和场景创新,加速产品落地。
资本密集押注
飞行汽车研发投入巨大(如小鹏汇天累计投入超100亿元),车企需通过融资缓解资金压力,并在适航认证前抢占估值高点,因此,资本成为飞行汽车商业化的重要推手,而IPO预期、地方政府基金和产业链投资形成了三重驱动力。
以小鹏汇天为例,其已完成B1轮1.5亿美元融资,投后估值达19亿美元,计划2025年启动B2轮融资,并考虑赴港或赴美IPO。若成功,或成全球首家量产飞行汽车上市公司,一级市场估值预期高达2400亿元。此前,该公司已获得四大银行60亿元授信,用于研发及生产。
据悉,今年以来,飞行汽车概念股平均涨幅近10%,7只个股涨幅超50%。宁德时代、卧龙电驱等供应链企业获密集调研,前者开发的航空电池能量密度突破340Wh/kg,成本较三年前下降70%。
地方政府也纷纷携千亿基金入场,比如,深圳设立500亿元低空经济基金,合肥联合央企成立200亿元专项基金,直接参股沃飞长空、亿航智能等企业,广州黄埔区规划5.2平方公里低空经济产业园,计划建设“4+9+N”起降点网络,目标打造千亿级产业集群。
商业化路径:B端先行
政策红利与场景突破推动低空经济进入爆发临界点,但适航认证、基础设施和用户接受度仍是飞行汽车的商业化瓶颈。
目前,全国20余省将低空经济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深圳、合肥试点开放300米以下空域,600米以下管理权下放地方;另一方面,飞行汽车制造成本从2020年的500万美元降至120万美元,车企通过汽车供应链复用,目标2028年压至50万美元。
飞行汽车的应用场景也逐渐多元化,比如深圳推出“空中急诊”无人机送血服务,广州白云机场试点“飞行汽车+地铁”接驳,三亚开通千元级15分钟观光航线。
但是,上天容易落地难,现在全国飞行起降点不足200个,充电桩覆盖率不到10%。小鹏计划自建“空中充电站”,但单站投资超千万元。而且,法规仍是飞行汽车的拦路虎,目前仅亿航智能拿到适航“三证”,车企普遍需等待2026-2027年取证。
此外,大众接受度有待破冰,据调查,63%消费者担忧“空中堵车”“坠机风险”。
飞行汽车正从科幻走入现实。这场“低空革命”,不仅关乎技术突破,更是资本、政策和场景的立体博弈。未来十年,飞行汽车或将像新能源汽车一样,从“富豪玩具”变成城市出行的新选择。
南方网、粤学习记者 许方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