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1日,理想汽车宣布召回11411辆2024款MEGA车型,召回原因直指冷却液防腐性能不足可能引发的动力电池热失控风险。

理想汽车表示,实际上,在车辆起火约4个多小时前,理想的云端预警系统已经收到相关告警提示,工作人员也第一时间与车主和驾驶员联系。但由于此前从未出现过非碰撞起火的先例,当时未能在第一时间采取紧急措施这也导致错过了提前介入处理的最佳时机。事件发生后,理想汽车第一时间与车主取得联系。由于事故车辆需要用户、消防及相关机构共同完成勘验与检测,这一过程必须遵循严格的程序,耗时较长。截至目前,尚未形成最终的技术结论。
结合召回公告以及回应,三个核心疑问亟待理想汽车给出更明确的答案。
一问:前后矛盾的事故声明,是否涉嫌避重就轻?
今年6月10日,哈尔滨一辆理想MEGA在地下车库突发自燃,火势从主驾扶手箱区域蔓延,理想汽车事后调查称“发现打火机残骸,疑似外来火源引发”,并强调品牌“0电池自燃案例”记录。然而10月23日上海发生的第二起MEGA自燃事故,最终推动了本次召回——召回范围明确覆盖2024年2月18日至12月27日生产的车辆,而两起事故的涉事车辆均在该批次内。
理想汽车在上海事故后声明“此前从未出现过非碰撞起火先例”,这一表述与哈尔滨事故形成明显矛盾。若两起事故车辆同属存在冷却液隐患的批次,上海事故的起火原因已指向车辆自身问题,那么哈尔滨事故的 “外来火源”结论是否存在仓促定性?车主刘女士曾公开质疑“多次模拟实验无法复现打火机自燃”,且起火点附近有电线烧毁痕迹,至今消防部门未发布明确结论。理想汽车在未完全排查产品隐患的情况下,将首起事故归因于用户行为,既未公开完整检测数据,也未同步启动批次排查,这不仅难以服众,更可能延误了隐患整改的时机。
二问:4小时预警窗口期,为何错失干预良机?
上海起火事故的关键细节令人费解:理想汽车承认,事发前4小时云端预警系统已收到相关告警,工作人员也与车主取得了联系,但因“无先例”未采取进一步措施。作为高端新能源车型的核心安全配置,云端预警系统的价值不仅在于“发现风险”,更在于“阻止事故”。
从行业常规来看,新能源汽车的安全预警应建立分级响应机制:初级告警可提示用户检查,中级告警需安排紧急检修,高级告警则应采取远程限功率、强制停车等干预措施。理想汽车仅通过电话联系车主,未明确告知“冷却液渗漏可能导致起火”的严重风险,也未协调就近服务中心提供紧急救援,这种被动响应浪费了长达4小时的窗口期。
更值得反思的是,预警系统既然能捕捉到异常参数,为何未关联到冷却液防腐不足的潜在隐患?是算法模型存在缺陷,还是风险等级划分不合理?理想汽车在安全预警体系的实操层面,是否缺乏“以用户生命安全为核心”的应急处置逻辑?
三问:冷却液隐患指向品控,产品验证存在漏洞?
本次召回明确将问题界定为“该批次冷却液防腐性能不足”,这区别于设计缺陷的“先天性不足”,品控问题主要源于生产环节的材料筛选、工艺把控或检测流程漏洞。冷却液作为新能源汽车热管理系统的核心耗材,其防腐性能直接关系到冷却回路的稳定性,理想MEGA作为售价超50万元的旗舰车型,为何会出现批量性的材料品质问题?
从供应链管理角度看,冷却液的采购检测应包含严格的防腐性能测试;从生产工艺看,冷却回路的装配密封也需经过多重检验。11411辆的召回规模表明,该缺陷并非个例,而是批次性问题,这意味着理想汽车在原材料入厂检测、生产过程质量监控等环节存在疏漏。更令人担忧的是,该缺陷需通过“特定条件下的腐蚀渗漏”才会暴露,说明理想汽车的可靠性测试未能覆盖极端工况。
主动召回是起点,真诚整改才是良药
理想汽车主动启动召回,体现了企业对安全隐患的重视,值得肯定。但两次起火事故的前后关联、预警系统的低效响应、品控环节的明显漏洞,都说明企业在事故处理和质量管控上仍有诸多需要反思的地方。
面对用户的信任与生命安全,理想汽车需要以更坦诚的态度公开事故调查的完整细节,优化预警系统的分级响应机制,重构全链条的品控管理体系。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既需要技术创新的勇气,更需要敬畏安全的初心。唯有实事求是、公开透明、直面问题,才能真正赢得用户的长期信任,避免不必要的误解与猜测。
南方网、粤学习记者 许方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