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赛德斯-奔驰集团近日发布的2024财年财报显示,在电动化转型与全球市场动荡的双重压力下,这家百年豪华车企正经历“换挡期”的阵痛与韧性考验。其财报数据与战略动向共同揭示了一个核心命题:如何平衡电动化投入的长期价值与燃油车利润的短期支撑,尤其是在竞争烈度空前的中国市场。
阵痛与韧性并存
2024年,奔驰营收同比下滑4%至726.16亿欧元,净利润下降20%,息税前利润缩水25%。销量方面,全球总销量同比下降3%,中国市场下滑7%(全年交付71.4万辆),但仍是其最大单一市场(占全球销量29%)。
尽管奔驰加速推出EQ系列电动车型,但EQS、EQE等产品在中国市场表现不及预期,面临特斯拉、比亚迪的技术与价格优势,以及理想、问界等新势力的冲击。奔驰承认电动化短期盈利压力,但仍坚持“全面电动”战略,计划2027年实现新能源车销量占比超30%。
奔驰在高端燃油车的“护城河”依然稳固,在150万元以上的超豪华市场,奔驰占据50%份额;80万元级别车型(如S级、G级)仍保持定价能力与销量优势,AMG性能车市占率第一。这为其在转型期提供了利润缓冲。
燃油稳盘、电动提质
面对财报压力,奔驰释放出 “燃油稳盘、电动提质” 的明确信号,具体做法主要有三方面。
首先,延长燃油车生命周期,推迟部分燃油车型停产计划(如GLC燃油版),2025年推出新一代S级、GLE等旗舰燃油车,确保高端产品线至少延续至2030年,而且升级48V轻混与插混技术,2024年插混车型在华销量目标提升30%,缓解碳排放考核压力。
其次,电动化“降本增效”,通过宁德时代、孚能科技等合作伙伴将电池成本降低12%,2025年奔驰国产电动车零部件本土化率目标达80%;将电动车型开发平台从3个(MMA、EVA、VAN.EA)整合为2个,研发费用率目标从14%压缩至11%。
此外,奔驰将打好利润保卫战,削减EQ系列产能20%,关闭德国不莱梅工厂一条生产线,年节省成本4亿欧元;在华启动“高端化销售转型”,减少入门级车型促销,聚焦高毛利产品。
中国市场:深化“技术豪华”壁垒
“奔驰从2025年开始到2027年,将发起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新车攻势。”在财报沟通会上,奔驰董事长康林松如此表示。
根据财报发布会上的信息,奔驰制定了多达36款新产品的强大产品更新计划,其中2025年有4款新产品(3款油车,一款电车)。
在中国市场,纯电长轴CLA将成为这一轮攻势的先锋,这是首款基于MMA平台打造的车型,由中国研发团队主导的“无图”L2++全场景高阶智能驾驶系统将率先搭载在中国和美国的全新CLA上,这标志着中国市场在奔驰全球战略中的重要地位。
奔驰的中国本土化研发正在从“中国专属”延伸到“反向输出”,比如,与上海临港合作测试Drive Pilot系统(60km/h以下脱手脱眼驾驶)计划搭载于S级与EQS车型;基于中国用户数据优化MB.OS系统,语音交互准确率提升至98%(较欧版高15%);上海前瞻设计中心将东方元素注入高端车型,如EQ系列的“流云线条”内饰与迈巴赫的缂丝面料工艺;宁德时代、地平线等企业纳入核心合作伙伴,2024年本土采购率提升至75%,动力电池成本降低12%。
北京奔驰目前盈利性很好,尽管北京奔驰的2024年盈利贡献下滑,但公司的销售前销售利润率达到15%,这是一个非常健康的数据。奔驰在中国的战略重心可概括为:以百年品牌积淀为根基,通过电动化与智能化的技术突破重新定义豪华标准。
结语
在电动化与智能化浪潮中,奔驰坚持盈利性转型,“双轨战略”展现出传统豪华品牌的转型决心——既以燃油车夯实利润基盘,又通过技术突围争夺新能源市场话语权。这场关乎百年车企未来地位的战役,中国战场将成为决定胜负的关键。
南方网、粤学习记者 许方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