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汽集团考察时强调,“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我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这一重要指示,为我国汽车产业“换道超车”指明了方向、谋划了路径、坚定了信心。
在刚刚过去的5月第三周,国内新能源乘用车上险量达到了16.8万辆,新能源终端上险渗透率高达50.2%,超过了燃油车,实现了重大突破。这一数字不仅代表着新能源汽车在市场上的强劲势头,更意味着终端用户用行动投票对新能源汽车的接受度和认可度达到了新的高度。
实际上,在今年4月的上半个月新能源乘用车零售数据就已经突破了50%。中国汽车流通协会统计的数据显示,4月1日至14日,我国新能源乘用车市场零售26万辆,同比增长32%,4月上半月,新能源乘用车零售渗透率为50.39%,首次超过传统燃油乘用车。
如今新能源上险渗透率也超过50%,虽然超过50%的渗透率只是阶段数据,但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快速增长,全年的数据也会无限接近50%的数值。
来自中汽协的一组组数据,不仅记录了我国汽车产销量的变化,更见证了我国汽车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发展质量的跃升。2013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均不足1.8万辆,而2023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达到958.7万辆和949.5万辆,产销量占全球比重超60%,连续9年居世界第一位;2013年我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不足1%,而2023年我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已达31.6%;2013年我国自主品牌乘用车市场份额约40%,而2023年这一数字已达56%,首次超越外资品牌。也正是在新能源汽车的加速驱动下,2023年我国汽车产销量历史性地站上3000万辆新台阶,出口跃居全球第一位。
2020年中国制定的2035年渗透率超过50%的目标将提前实现。提前11年完成50%的国家规划目标,这一速度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新能源车企凭借创新技术,实现了产品和品牌的跃升,并且在布局全球汽车市场的同时,开始反向技术输出,比如去年大众牵手小鹏、斯泰兰蒂斯入股零跑等。新能源车企的技术输出,还颠覆了我国传统的出口模式,这是比货物贸易更高级的形态。
近期美国政客和不少媒体反复弹唱所谓中国“产能过剩”老调,并指责中国新能源产品畅销依靠的是国内补贴。显然,这并不符合事实和常理。超前的产业布局、充分的市场竞争、持续的产品技术迭代、完备的产业体系等,才是中国新能源产业得以迅速崛起的根本原因。
新能源汽车阶段性实现50%的渗透率,这份成果,无论是“质”,还是“量”,都是沉甸甸的。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汽车产业是国家制造实力的重要标志。我国新能源以科技创新实现动力变革和动能转换,开辟了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了发展新动能新优势,生动印证“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
南方网、粤学习记者 许方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