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边坡施工,我们得扛着几十斤的水泥砂浆手脚并用往上爬,一趟下来浑身湿透,现在这小车‘嗖’一下就运上去了!”广韶高速日养工人潘光兴擦了把汗,指着身旁银灰色的轨道设备,笑得眼角的皱纹挤成了花。
难题:陡坡上的“蚂蚁搬家”
广韶高速沿线800多座边坡,像一道道“绿色悬崖”。清理杂草、抢修塌方时,工人们得背着工具和废料,在近乎垂直的坡面上攀爬,其中155座高边坡更是“硬骨头”。
清理工作量大,高边坡数量多,物料搬运难度大,且遇上暴雨塌方时,难以满足应急抢险的时效需求。“扛着百斤物料爬坡,稍不留神就可能滑下去。”工程部部长李伟达回忆时仍心有余悸。
破局:劳模工作室里的“头脑风暴”
“能不能搭个轨道,让物料自己‘爬’坡?”养护工程部业务攻坚小组组长蓝勇说道,一群“技术宅”依托郭碧燕劳模工作室开展“头脑风暴”,他们这画草图、焊零件,1个月后,一台由爬梯装置、动力装置、载物装置、安全防护装置等四个部分组装而成的“轨道小车”诞生了。
这台“轨道小车”主体材料每米仅6公斤,轻量化设计实现人力快速拆装与灵活转移,结合卷扬机驱动系统,设备单次可运输300公斤物料,发电机一响,2分钟就能冲上10米高坡,对复杂地形具有极强适应性,效率较人工提升70%,推动日常养护与抢险效率双提升。
“轨道小车”还融合了防坠锁止装置、双定滑轮动态锚固、载物平台凹槽嵌合技术,形成“故障自锁-动态稳控-结构联动”三重防护机制,即便突发故障,载物平台仍可瞬时“刹车”,大大减少了工人在高陡边坡上搬运物料的危险性,使工人劳动强度降低70%,事故率下降85%,作业满意度提升90%。
此外,一台“轨道小车”仅需4000元的制作成本,相较于采用大型吊机等高耗能设备,可重复利用且保养简单。人力配置方面,单边坡作业人员也从6人缩减至2人,降幅达66%,应用至全线预计节约人工成本近四百万元。且设备采用电动驱动,零尾气排放,契合绿色低碳理念,实现养护成本与生态成本的双重优化,为高速公路养护工程探索出一条“低投入、高回报”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以前一身灰土下山,现在干干净净收工!”老潘拍了拍工作服,语气里满是欣喜。未来,广韶高速养护工程部还将升级插销式快速组装结构,并增设自动制动功能,为更多高危养护场景提供安全保障。
文 潘文芳、何斯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