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广汽集团发布的2025年第三季度报告,当季公司营收243.18亿元,同比下滑14.63%;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7.74亿元,同比下滑27.02%。
然而,环比数据却展现出韧性。第三季度营业收入环比上涨6.98%,全集团汽车销量达42.84万辆,环比上升11.49%。这一好转势头,应该归功于内部代号为“番禺行动”的一体化改革,它正推动广汽的营业总收入和汽车销量连续两个季度实现环比正增长。纵观前三季度,广汽集团已累计销售汽车118.37万辆,实现合并营业总收入669.29亿元。
合资失色与自主承压导致业绩滑坡
对于前三季度业绩的大幅下滑,广汽集团的官方解释集中于两点:一是“受国内汽车行业竞争激烈以及需求结构快速升级导致汽车销量与盈利下滑”;二是“上年同期如祺出行港股上市估值溢价,利润总额同比减少等综合因素所致”。
这一解释背后,体现的是广汽在行业转型大潮中所处的被动局面。业绩滑坡直接反映了其销量困境。产销快报显示,今年1-9月广汽集团累计销售汽车118.37万辆,同比下滑11.34%。更值得警惕的是,除广汽丰田凭借稳健表现实现4.89%的同比增长外,旗下其他主力品牌全线下滑:广汽本田同比下滑27.58%,广汽传祺同比下滑15.84%,曾被视为新增长极的广汽埃安也同比下滑19.99%。
曾经作为利润支柱的合资品牌已难以“躺赢”,而自主品牌阵营在当前白热化的价格战与技术竞赛中,尚未能填补销量与利润的缺口,这正是广汽集团的核心困境。
内部变革与外部合作双管齐下
面对挑战,广汽集团已吹响深度变革的号角。“番禺行动”推动集团从“战略管控型”向“经营管理型”总部转变,让决策层更贴近市场一线,“听到炮火”,以提升运营效率和市场反应速度。
与此同时,广汽将未来的筹码押注在技术研发上。数据显示,广汽累计研发投入已超过580亿元,而2025年该公司的研发投入将突破100亿元,日均投入高达2000万-3000万元。以前三季度约669亿元的营收计算,其研发投入占营收的比例已超过11%,远高于行业平均5%的水平。
内部变革外,广汽也在积极寻求外部突破。9月,广汽与华为联合打造的高端智能电动汽车品牌“启境”正式官宣,意图结合广汽的制造底蕴与华为的智能化技术。此外,广汽还与京东、宁德时代达成合作,并于10月联合推出了“国民好车”埃安UT Super。
海外市场成为另一个关键突破口。今年1-9月,广汽海外终端销量同比增长36.5%,业务覆盖85个国家与地区。在欧洲等重点市场,广汽第三季度已成功进入英国、波兰、葡萄牙、芬兰等国,并计划于2026年第一季度在欧洲交付两款全球战略车型AION V和AION UT,其全球化战略正加速落地。
在更具前瞻性的出行领域,广汽也在积极布局。其多旋翼飞行汽车GOVY AirCab在第三季度已完成香港、北京两地样机交付,并获得过千架意向订单;公司还推出了三款具身智能机器人,并在康养、安防等场景开展示范应用,展现了其向科技公司转型的野心。
记者观察
广汽听见“炮火”了
10月20日,广汽集团董事长、总经理冯兴亚在央视《对话》栏目中说:“每天都要进步,每天都要创新。广汽确实进入了‘战时状态’。”在高密度作战之下,广汽的核心指标已有好转迹象。
总体来看,广汽集团正处在一个战略清晰但战术执行充满挑战的关键转折点。三季度数据中的微弱曙光说明改革方向是正确的。“番禺行动”改革的落地成效,特别是“启境”品牌的首战表现和埃安等自主品牌的盈利能力,以及如何打好用户需求战、产品价值战和服务体验战,如何在“投资未来”与“维持当下生存”之间找到平衡,这些对于广汽集团而言,都是一场又一场的艰苦战役。
不只是广汽集团,对于所有传统车企而言,转型已不是一道选择题,而是一道生存题。 成功的钥匙在于能否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打破组织惯性,能否以用户为中心的思维快速响应市场,能否以合作共赢的胸怀融入新的产业生态。
南方网、粤学习记者 许方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