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9日深夜,一辆搭载三名女大学生的小米SU7在安徽德上高速以97公里时速撞上护栏,爆燃的火光瞬间吞噬了三个年轻生命。这场惨剧在48小时内引爆全网,不仅因为“小米首款量产车”“智驾系统”“女大学生”等标签自带流量,更因其揭开了新能源车狂飙时代的性能隐忧。
这里的隐忧主要包含两方面,一是动力,二是智驾。
从“驾驶技术”到“动力敬畏”的断层
事故发酵初期,公众的愤怒呈现两极撕裂:有人痛斥“马路杀手不该买超跑”,有人质疑“智驾系统形同虚设”。这种撕裂恰恰暴露了新能源时代的认知鸿沟——车企着力打造“科技平权”,消费者误以为“超跑性能”如同智能手机般唾手可得,却忽视了动力性能与安全体系的严重失衡。
小米SU7 Ultra版1.98秒破百的狂暴加速,足以让百万超跑汗颜,即便是普通版的SU7,百公里加速也只需2.78秒。当前国标碰撞测试仍以50km/h为基准,事故中97km/h碰撞产生的动能冲击是前者的3.8倍,此外,磷酸铁锂电池的爆燃,暴露出电池包底部防护设计与“贴地飞行”式低趴造型的冲突。
事实上,小米汽车在享受爆单和流量红利的同时,也正在遭受事故频发的负面反噬。小米SU7的购车群体画像显示,35岁以下用户占比68%,其中女性车主达41%。驾校教练车0-60km/h加速需12秒,而小米SU7标准版仅需2.78秒。这种“动力民主化”让新手误将狂暴加速等同于“易操控”,却不知电机瞬时扭矩输出特性会放大转向过度风险。毕竟,驾驭300kW电机需要的不仅是驾照,更是对物理定律的敬畏。
据了解,保时捷要求购买GT2 RS的车主必须参加赛道培训,而小米仅通过“前300公里限制动力输出”的新手模式来完成性能驯化。对于习惯手游操作逻辑的Z世代,这种“软限制”形同虚设。更值得警惕的是社交媒体塑造的畸形认知:抖音上#SU7弹射起步挑战#话题播放量超2亿次,部分博主演示“闭眼踩电门”的危险行为,而车企对此类内容的态度暧昧不清。
为追求CLTC续航里程,小米SU7将电池包厚度压缩至120mm(低于行业平均的140mm),导致底部防护层削减2mm。这种“续航优先,安全代偿”的工程思维,在碰撞测试中可能拿五星,却未必经得起现实世界的混凝土护栏穿刺。
所以就带来疑问:当电车的动力堪比超跑时,它的其他参数能否匹配得上,车企的责任和配套服务是否缺位?
智驾是否存在“过度宣传”?
据小米汽车的回应,事故发生前,车辆处于NOA智能辅助驾驶状态,以116km/h时速持续行驶,车辆检测出障碍物后发出提醒并开始减速。随后驾驶员接管车辆进入人驾状态,持续减速并操控车辆转向,随后车辆与隔离带水泥桩发生碰撞。碰撞前,系统最后可以确认的时速约为97km/h。
小米方面表示:“小米SU7标准版有前向防碰撞辅助功能包括碰撞预警(FCW) 和紧急制动(AEB)两个子功能,作用对象是车辆、行人、二轮车三类目标,其中AEB功能工作速度在8-135km/h之间。这个功能和行业同配置的AEB功能类似,目前不响应锥桶、水马、石头、动物等障碍物。”
然而,Xiaomi Pilot Pro宣称的是“全场景智驾”,试问有多少车主,尤其是对技术细节不敏感的女性车主,会认真研究AEB的局限性?现实是,看到“全场景”“端到端”之类的宣传词,部分车主将智驾系统视为“隐形司机”,在社交媒体炫耀“全程脱手喝奶茶”的危险行为。
而事故中暴露的“2秒接管困境”更具警示意义:当智驾系统在116km/h时速下突然要求人类接管,留给驾驶者的反应时间甚至不够解开安全带。这就是将“人机共驾”简化为责任甩锅的行为。
车企不能只做“性能盛宴”的承办者
一方面,自动驾驶算法尚未突破“边缘场景”识别瓶颈;另一方面,车企用“傻瓜式操作”降低驾驶门槛,吸引大量缺乏性能车驾驭经验的新手。这种错配如同给小学生发放火箭筒。
新能源汽车技术发展迅速,超跑动力唾手可得,智驾百花齐放,行业需要建立新的安全范式,车企诚实宣传,甚至应该构建相关的服务保障,而驾驶教育也应该跟上电动化、智能化潮流,比如,建立新能源车专属驾考模块,要求车主通过“紧急接管模拟测试”方可启用高阶智驾功能。
对于消费者而言,或许该重拾“速度与安全”的原始认知:当车企将2秒破百作为卖点时,是否想过,这短暂的快感,可能需要用生命作为代价?
在这场电车性能的盛宴中,每一家车企都该铭记,再酷炫的加速度,若不能保障生命权,终将沦为资本市场的事故报告。
南方网、粤学习记者 许方华 张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