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车主高先生2020年8月以近60万元购入蔚来ES8六座签名版,购车时明确享有“首任车主不限里程、不限时间的终身质保和终身免费换电”权益。然而,今年7月9日,他收到蔚来短信通知,称因其车辆“一年行驶17万公里,远超行业标准和日常使用场景”,故取消其终身免费换电、终身质保等核心权益,理由是“用于特殊使用条件或目的”(如出租、运营等)。
高先生对此强烈质疑:"我未出租或营运车辆,仅是因生意出差和家庭长途自驾频繁使用。公司同事轮换驾驶时,单日里程可能达一两千公里。"他要求蔚来提供具体违规证据,但客服仅回应“会记录”,未给出实质依据。更令其不满的是,《蔚来车主基本权益告知书》第六条虽规定“用于出租、运营等特殊目的可取消权益”,却未定义“日常使用场景”标准或里程阈值。
蔚来判定标准遭法律质疑
高先生的遭遇并非孤例,有江苏ES6车主反映,因生意需频繁往返江苏与新疆,年行驶超15万公里,同样被取消终身权益,理由为“非正常使用”。另一位蔚来车主两年行驶35万公里,蔚来以“使用强度异常”为由终止权益。
蔚来在宣传和合同中承诺“不限里程”,但实际以模糊的“日常使用标准”单方面毁约。知名公益律师赵良善指出,若无法举证车辆存在“出租营运”等合同明示的特殊用途,单方取消权益涉嫌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二十条(禁止虚假宣传)及契约精神。
北京市中闻律师事务所刘芬宇进一步强调:蔚来未在权益条款中量化“日常使用”标准,却以里程过高为由取消服务,可能构成违约。
终身权益沦为“文字游戏”
某头部车企前员工向记者透露:"所谓终身权益,本质是营销成本分摊游戏。"按每年2万公里计算,车企需承担的换电成本约5000元/年,可一旦车主跑出3倍里程,成本瞬间飙升150%。因此,有的车企在设计终身充换电权益时,已预设“排除高频率用户”的算法逻辑,通过后台数据判定“异常使用”并限制服务,却未在合同中明示规则。
消费者协会2025年报告显示,新能源车权益纠纷同比增长170%,其中“里程限制”类投诉占比达38%。
据悉,蔚来单座换电站日均服务60单即达盈亏平衡,而高先生车辆年换电超300次,直接冲击运营成本。车企在扩张期以“终身权益”吸引用户,却在盈利压力下收缩服务,甚至单方扩大解释“特殊使用条件”,取消高里程车主权益,震慑其他潜在“高成本用户”。
车主高先生直言:"若没有终身权益,我何必花60万买蔚来?"这反映首批用户为品牌溢价买单的核心动机。
截至发稿,蔚来官方未向高先生及媒体提供进一步说明,多位车主已组建维权群,拟通过法律途径解决。
企业应构建透明可续的权益机制
尽管其他品牌暂未爆出完全相同的“高里程取消权益”案例,但新能源汽车行业普遍存在权益承诺与落地矛盾,其根源在于法律滞后、商业短视和监管缺位。现有法规未规范“终身权益”的具体实施标准,而车企通过模糊条款转嫁高里程服务成本,所谓“特殊使用条件”也缺乏权威的界定。
这次事件,对于车企设计车主权益有重要警示作用。首先是契约精细化,车企应该在合同中明示权益阈值(如年里程上限),或采用梯度收费制(如超出10万公里后部分收费),避免模糊条款,其次是程序正义,取消权益前应提供数据证据,开放申诉渠道,而非单方面通知。
而对于消费者,“终身”二字背后,务必追问一句:“终身,到底限不限公里?”
南方网、粤学习记者 许方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