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州国际车展如火如荼进行之际,一场聚焦于“汽车营销黑话”的深度对话于11月23日拉开帷幕。知乎联合地平线举办“听懂汽车营销黑话”盐沙龙,汇聚电池、智驾、汽车工程等领域专家,共同剖析当前汽车营销中的概念泛滥与信息失真现象,呼吁行业从“话术竞争”回归“用户体验”。
营销话术满天飞,消费者陷选择困境
“远超国标”“车规级”“端到端”“无图通勤”……随着电动化与智能化浪潮席卷汽车产业,各类营销术语层出不穷。然而,这些看似高端的表述是否真正传递了产品核心价值?抑或只是制造信息迷雾,让消费者陷入选择困境?
与会专家指出,当前汽车营销已逐渐偏离技术本质,陷入“为创新而创新”的怪圈。清华大学材料博士、车企电池工程师弗雷刘直言,电池安全领域存在严重的话术包装现象。

他以“针刺测试”为例,强调电池安全是系统工程,不能简单等同于通过某一项极端测试。“针刺、枪击、拧麻花更多是‘行为艺术’,与实际用车场景严重脱节,”弗雷刘表示,“企业应停止无效内卷,回归技术与管理的基本功。”
智驾领域成重灾区,用户体验才是试金石
智能驾驶领域同样是“营销黑话”的重灾区。地平线智驾产品市场高级总监刘文尧分析指出,智驾行业正处在从“特定场景求解”向“通用能力构建”过渡的“发散期”,而不少企业却热衷于围绕特定场景打造“发布会亮点”。
“营销黑话不如上车说话,”刘文尧强调,“智驾产品的好坏,不应由话术决定,而应由用户在实际道路中的体验来检验。”他呼吁行业跳出概念迷思,回归数据驱动与技术本质,构建可持续的驾驶能力体系。

在圆桌讨论环节,知乎新知答主、清华大学汽车工程博士张抗抗进一步指出,车企营销的最终目的往往是品牌塑造与传播广度,而非纯粹的技术科普。知乎优秀答主jasoncheng则分析了当前营销的两种典型手段:一是通过密集的“黑话”让消费者放弃深究;二是以理想愿景为不成熟的产品背书。
打破信息壁垒,共建健康产业生态
整场沙龙在多方对话中逐渐达成共识:厘清营销边界、推动行业健康发展,不能仅靠单一力量,而需构建包括车企、媒体、创作者、监管机构和消费者在内的健康生态。

复旦大学微电子、MBA双硕士辣笔小星提出了“走出去”的破局思路。他以中国电池安全标准被国际借鉴为例,指出只有当中国技术与标准在全球舞台上获得认可,才能真正树立行业公信力。“我们不应仅在国内‘内卷’,而应站在更广阔的舞台上证明自己。”
作为本次活动的发起方,知乎长期以来致力于构建专业、可信的内容生态。平台聚集了全网规模最大的汽车领域专业人士群体,从工程师到产业链从业者,他们在每一次行业事件中及时发声,以专业内容打破信息壁垒。据悉,知乎已于同日上线“解密营销黑话”线上圆桌,进一步推动行业“去伪存真”。
南方网、粤学习记者 许方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