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追觅科技正式宣布成立天文事业部(BU),标志着其“全域智慧探索”生态战略完成关键闭环。这不仅是中国科技企业首次系统化构建“空天地一体化”生态的里程碑,更代表着中国企业首次将技术愿景从地面延伸至太空,将商业生态从“生活场景”真正推向“宇宙尺度”。
从地面清洁到星空探索
追觅科技以智能扫地机器人起家,凭借其在智能感知、算法决策和运动控制等领域的核心技术,迅速成长为行业翘楚。然而,公司并未满足于在地面清洁领域的成功,而是提出了“全域智慧探索”的生态战略,旨在将技术能力拓展至更多元的应用场景。
天文BU的成立并非偶然。追觅科技在激光导航、传感器融合和图像识别等领域积累的技术与天文观测设备有着高度契合性。智能清洁机器人需要精准感知环境、规避障碍,而天文观测设备则需要精确追踪天体、处理海量数据,二者在技术底层逻辑上存在相通之处。
打造人类的“天眼”
追觅天文BU聚焦智能天文光学系统,致力于打造人类的“天眼”,让每个人都能清晰看见并理解宇宙的奥秘。在高端天文光学设备制造领域,追觅正在攻克大口径光学镜片的量产难题。首款智能天文望远镜产品或将采用超大口径设计,实现“一键观星”的极致体验。
内置的AI算法能够自动补偿大气抖动,智能识别并追踪深空天体,彻底解决传统设备“调校复杂、易受干扰”的痛点,让业余爱好者也能拍摄出科研级的天文影像。
在空间在轨光学载荷服务方面,追觅天文BU正与国内商业航天公司联合开发高分辨率对地观测载荷,将光学技术推向真正的“太空”应用场景。
构建“追觅宇宙”平台
除了硬件布局,追觅还将打造连接全球天文爱好者的“追觅宇宙”平台。用户可通过平台控制智能设备、分享拍摄的宇宙影像、一键生成AI识别的星空图谱、获取观测指南,并可访问追觅独家深空数据库,构建“硬件+软件+社区”的闭环生态。
这种全方位的布局,不仅拓展了追觅的业务边界,更创造了天文爱好领域全新的用户体验,有望重塑行业生态格局。
与全球院士共筑科学基座
追觅天文BU在成立之初就明确了其社会责任定位。据悉,追觅将与多名院士及天体物理学专家合作,推出《一起看星星》系列公益直播课,并将其作为长期企业社会责任(CSR)项目持续推进。
这一举措超越了单纯的技术推广,致力于提升全民科学素养、助力国家科普事业。通过系统化的天文科普内容,追觅希望让更多普通人特别是青少年群体了解宇宙、热爱科学,这与其“赋能每个人探索宇宙”的使命一脉相承。
业内人士认为,这种“技术+公益”的模式,不仅体现了企业的社会担当,也为科技企业的品牌建设提供了新思路。
天文技术的民用化想象
追觅科技进入天文领域,可能加速天文技术的民用化进程。正如GPS技术从军事应用扩展到民用领域一样,追觅可能将高端天文技术降维应用于智能家居产品,创造全新的用户体验。
例如,将天体识别技术应用于智能家居的环境感知系统,或将天文数据处理算法用于家庭安防监控系统。这种技术迁移不仅能够丰富追觅的产品线,更有望开创全新的产品品类和市场空间。
当然,追觅科技进入天文领域也面临诸多挑战。天文设备需要极高的精度和可靠性,技术门槛远高于家用电器;天文领域的商业模式也不同于消费市场,需要探索新的盈利路径;此外,跨界人才短缺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太空经济爆发的前夜,追觅用自身实践证明,中国科技企业不仅能够做好商业模式创新,更能够攻克硬核技术,参与人类最前沿的探索事业。
南方网、粤学习记者 许方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