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8日,奥迪、大众汽车集团及中国一汽共同宣布奥迪一汽新能源合资公司将落户长春。据了解,奥迪及大众汽车集团将持有该公司60%的股份,这是奥迪第一次在中国控股合资公司。也是继大众(安徽)之后,第二家由外方控股的新能源汽车合资公司。
未来,奥迪一汽新能源合资公司将生产基于奥迪与保时捷共同开发的PPE平台(Premium Platform Electric)的纯电动车型。同时,PPE平台产品将由一汽-大众全资子公司一汽奥迪销售公司进行销售。
奥迪中国总裁安世豪表示,“奥迪与中国一汽的强强联合是属于双方共同的成功,这将助力奥迪在其全球最重要市场迎来下一个‘黄金十年’。”
中国第一汽车集团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党委副书记邱现东表示:“日前,‘中欧投资协议’达成共识,是深化中欧经贸合作的新开端,中国一汽作为奥迪在中国最信赖的、最重要的战略合作伙伴,PPE平台的引入是双方持续开放合作的重要实践。中国一汽和奥迪合作始于长春,在过去的三十多年,长春也见证了中国一汽和奥迪合作的成功。”
在豪华品牌新能源汽车领域,奥迪无疑是决心最大的。虽然相比于宝马“2023年前提供25款新能源车型”,以及戴姆勒“2022年前推出50余款新能源汽车”的计划,奥迪放出的车型不算多,但对电气化转型的投入却很激进。
首先是资金方面,按照此前计划,在2020-2024年期间,奥迪预计投资370亿欧元用于研发、厂房和设备的支出。此外,为加速电气化转型,奥迪计划前期投入120亿欧元资金。未来,奥迪还将把50%的市场营销预算用于电动移动出行的相关项目。
其次,奥迪在整个技术上也在加速“转型”更是显而易见的,2019年起,奥迪已确定了将包括自动驾驶,电池研发以及互联功能研发在内的五个重点项目放在中国实施。并且截止目前,奥迪共拥有MEB、MLB evo、PPE、J1四大纯电动车架构平台,随着此次新合资公司项目的确定,中国一汽已尽数引入除J1平台外的三大平台,形成了覆盖从入门级到中大型豪华电动车的批量开发能力,从而加速更多奥迪电动车产品的引入和本土化生产。
而在产品层面,奥迪已携手中国一汽本土化生产包括奥迪e-tron国产版、奥迪Q2L e-tron及奥迪A6L TFSI e在内的新能源车。除了此次签约的PPE平台、已引进的MLB evo平台外,未来一汽还将引入MEB平台生产。 根据规划,2021年,奥迪将携手中国一汽将本土化生产的车型阵容拓展至12款。2024年,奥迪将携手中国一汽开始投产首款基于PPE平台的电动化车型。到2025年,奥迪共推出30余款电动化车型,其中20款将是纯电动车型。
2020年4月,阔别12年后重回中国市场的奥迪中国总裁安世豪上任后,便为奥迪在华发展提出了再造一个“黄金十年”的新规划,并结合德国总部的发展,将电动化布局放在首要位置。在中国市场,作为电气化战略的重要目标,奥迪致力于将电动化车型的销量在2025年提升至在华总销量的三分之一左右。
对于传统汽车制造商来说,尤其是对于BBA来说,犹豫不决的日子早已过去,现在则是看谁能抓住全面转型的先机,谁就有可能在未来的电动车时代拥有更大的话语权。奔驰和宝马,旗下纯电车型EQ系列和i家族已有部分车型实现国产化,而奥迪除产品外,豪华电动车平台PPE也即将在中国投产,越来越明确的是,电动车以及出行市场将真正迎来百舸争鸣的局面,谁能为消费者带来更为优质的新能源汽车产品,才有可能笑到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