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3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汽车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5—2026年)》 (下称《工作方案》),明确提出2025年汽车销量目标为3230万辆左右,同比增长约3%,其中新能源汽车销量1550万辆,同比增长20%。
这份《工作方案》的重要性,远超出短期销量数字的表层意义,它预示中国汽车产业正在开启深度变革与转型的新阶段。
与传统产业政策不同,《工作方案》展现出鲜明的转型特征,3%的行业整体增速与20%的新能源汽车增速之间的巨大落差,就是明确了接下来的政策导向,传统燃油车将逐步让出舞台中央,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将成为新主角。
这种转型的背后,是中国汽车产业面临的现实挑战与机遇。随着全球碳中和进程加速,传统燃油车技术路线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而中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建立的电池、电机、电控等全产业链优势,正成为新一轮产业竞争中的“杀手锏”。工作方案中提出的60余项细化措施,实际上是在构建一个创新驱动的产业生态系统,推动中国汽车产业从规模红利向创新红利的历史性转变。
尤为值得关注的是,《工作方案》将新质生产力理念落到实处。6%的制造业增加值增长目标高于销量增速,这一细微差别透露出政策着力点正在从“造更多车”转向“造更好的车”。
智能网联技术产业化应用、操作系统研发、高端芯片攻关等举措,直指中国汽车产业的“卡脖子”环节,推动汽车产业从传统的机械制造向“软硬一体”的智能终端转型。这种转型不仅将实现价值链的向上攀升,更将带动相关产业链的整体升级,形成具有乘数效应的新质生产力培育体系。
在高质量发展方面,《工作方案》展现了中国汽车产业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产业新生态的雄心。其核心特征是从单一产品竞争转向产业生态竞争,从国内市场主导转向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
通过提升产品质量、加强品牌建设、优化产业结构等措施,推动中国汽车从“价格战”向“价值战”转型;通过促进消费、完善基础设施、优化使用环境等举措,构建良性循环的市场体系。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工作方案》将汽车出口作为重要增长极,支持企业深化国际化发展,这标志着中国汽车产业已经具备了参与全球高端竞争的实力与信心。
扩大内需方面,《工作方案》提出了系统性解决方案。它不是简单地鼓励“买车”,而是通过建设使用环境、创新消费模式、优化政策体系等方面多管齐下,释放汽车消费的新潜能。
充电设施建设、二手车流通、金融服务支持等措施,实际上是在构建一个“买车—用车—换车”的全生命周期消费生态。这种系统性思维,不仅能够刺激短期消费,更能够培育长期可持续的消费市场,特别是在新能源汽车领域,通过解决“充电焦虑”“保值率焦虑”等痛点问题,将有效释放消费潜力,形成消费升级与产业升级的良性互动。
可以预见的是,《工作方案》实施过程中仍将面临诸多挑战。比如,新能源汽车行业可能出现产能过剩风险,智能网联汽车面临法律法规滞后问题,国际贸易环境存在不确定性因素。这些挑战要求政策实施过程中需要保持灵活性和适应性,既要坚持创新驱动,攻克关键核心技术,打造自主可控的产业链供应链;又要深化开放合作,在全球范围内整合资源,提升国际竞争力。
通览《工作方案》全文,“创新”与“突围”成为贯穿始终的核心主线,清晰地表明,中国汽车产业正在走出一条以创新驱动发展、以突围开创局面的新路。它不仅着眼于当前稳增长,更致力于长期促转型;不仅关注国内市场,更放眼全球格局;不仅追求产业规模,更注重发展质量。
随着《工作方案》的落地实施,中国汽车产业有望在全球汽车产业大变局中把握战略主动,为实现制造强国战略目标提供坚实支撑。
南方网、粤学习记者 许方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