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时500天,广东交通集团所属汕梅高速改扩建项目最长隧道——新建莲花山1号特长隧道今日(8月28日)实现双洞贯通,为项目实现年内首次交通大导改及后续按期通车奠定坚实基础。
新建莲花山1号特长隧道实现双洞贯通。摄影:邹长森
运用多项微创新, 破解施工难题
新建莲花山1号特长隧道位于梅州市丰顺县,左洞长3213米,右洞长3185米,最大埋深为380米,最大开挖宽度为13.53米,最大开挖断面为112.25平方米。隧道岩性以凝灰岩为主,岩体较破碎,自稳能力差。中铁十二局TJ4标常务副经理方仁应称,隧道有4个断裂带,且施工过程中容易产生坍塌、涌水等。其中遇到一个大的涌水,其最大涌水量超过800立方米/小时,水的喷射距离达8米。“面对山岭重丘区复杂的地质条件,建设团队通过提前钻探预测、优化施工方案、灵活施工组织、采用先进工艺等举措,克服了地质条件差等建设难题并运用科技创新手段,推动项目建设提质增效。”方仁应说。
莲花山项目以科技创新赋能,引进了养护台车智能操作系统,该系统可清晰反映隧道实时温度、湿度并能自动识别,对衬砌混凝土进行喷淋养护,极大地减少了人工干预,能精准有效控制混凝土的施工质量。
除了复杂的环境因素,施工质量把控也是重点。二衬施工过程中,二衬混凝土脱空无疑是质量管控过程中最棘手的难题。为此,项目创新使用了自行研究的隧道二衬钢筋施工顺序“9步施工法”,通过标识位置、外侧环向钢筋绑扎、外侧纵向钢筋绑扎等步骤,确保双层钢筋层间距满足设计要求,有效解决了防水板坍落造成二衬砼出现空洞的弊端。
隧道智慧化系统。摄影:邹长森
方仁应告诉记者,隧道施工过程中还综合运用了仰拱钢筋卡具、挤压套筒机械连接、隧道防水板热熔垫圈激光定位装置等多项微创新工艺,不仅可以节省劳动成本、提高施工效率,也可提升施工质量。在保证施工质量的同时,隧道施工安排了500多名工人,100多台套设备,实行24小时“三班倒”作业,做到“机器不停、人员轮换”,保证施工进度。
全流程可视化监管,智慧管控为建设保驾护航
“甲烷含量超过0.5%、一氧化碳含量超过1%,我们的人员就必须撤出。”在莲花山隧道智慧管控中心内,操作人员点击数智屏幕进行介绍:“智慧管控中心可以对整条隧道无时差无盲区监控,也可实时定位施工人员的具体位置,查看工人是否佩戴安全帽、荧光背心。”
据悉,新建莲花山1号特长隧道项目引入的隧道智慧化系统,集成了人员精准定位系统、全方位AI监控系统、气体检测系统、安全步距检测系统等,进入隧道的施工人员均携带内置芯片的智能设备,通过精准定位现场作业人员,实时监控隧道内车辆、装备运作情况和作业环境,可实现施工过程全流程可视化监管,保障隧道施工质量和施工人员安全,让工地长出“眼睛”“耳朵”“鼻子”,看得到隐患、听得到需求、嗅得到危险。
此外,隧道智慧管控中心内还设置了触电、高处坠落等仿真体验设备,体验者能亲身感受贴近实际施工场景的项目,可用于开展岗前培训、安全教育活动等,进一步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理能力。
汕梅高速改扩建项目负责人孙克强。摄影:邹长森
汕梅高速改扩建项目负责人孙克强介绍,新建莲花山1号特长隧道贯通后,施工单位还将对原莲花山隧道进行升级改造,预计于明年底升级改造完成。项目计划于2026年中建成通车,建成后,双向四车道将“变身”为双向八车道,对完善梅州、汕头两地公路网功能,提高汕梅高速的通行效率和服务水平,加快沿线经济和旅游事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南方网、粤学习记者 邹长森
通讯员 粤交集宣、周煦妍、郑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