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4日,广东省南粤交通投资建设有限公司发布《关于路政员刘秋德同志因公殉职先进事迹的通报》,2025年7月10日凌晨2时56分,大丰华高速公路路政班长刘秋德同志,在汤西互通(K84+800往丰顺方向)协助公安交警实施交通管制作业时,遭途经社会车辆突然撞击,不幸因公殉职,年仅41岁。
通报显示,刘秋德,1984年8月生,广东丰顺人,在高速公路战线工作近20年,2021年起在广东省公路事务中心大丰华高速公路路政大队任路政班长。作为一名退伍军人,他爱岗敬业,勇于担当,面对急难险重任务时总是冲锋在前,为保障高速公路安全畅通作出了突出贡献,将最美好的青春岁月献给了高速公路事业。
刘秋德(左一)生前与同事在大丰华高速巡查作业。
暴雨中的最后一岗
2025年7月9日晚,梅州市丰顺县的暴雨预警从橙色升级为红色,大丰华高速公路的风雨声里,藏着越来越紧迫的危险信号。
凌晨1时许,刚完成夜班首轮巡查的刘秋德接到高速路网中心通知:汤西互通K84+800处因暴雨需紧急实施交通疏导。作为当晚值班的路政班长,他没有丝毫犹豫,迅速带领队员何山驱车赶赴现场。
在这个人们已经熟睡的雨夜,狂风裹挟着暴雨抽打在路面上,在车灯前形成泛白的水幕。刘秋德穿着反光雨衣,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开始放置交通锥围闭作业。冰冷的雨水顺着他的帽檐流下,模糊了视线,他不时用手背擦拭眼睛,确保每个锥桶间距精准、摆放稳固——这是他带徒弟时反复强调的安全细节。
在放置1个声光警报锥和5个交通锥后,凌晨2时56分,刺眼的车灯冲破雨雾,一辆失控的社会车辆突然冲入围闭区,刘秋德来不及任何反应,随后便是撞击的巨响和同事撕心裂肺的呼喊。尽管医护人员全力抢救,但这位始终冲锋在前的路政班长,终因伤势过重离开人世。
这场意外,为刘秋德近20年高速生涯画上了令人难以接受的句号。2005年从部队退伍后,他先在收费岗位历练,2021年大丰华高速公路一期通车时,主动申请转岗路政,成为这条粤东山区高速的首批守护者。从收费亭到巡逻车,从“您好,请缴费”到“请靠边,注意安全”,岗位变了,但他军人的作风从未改变。
“德哥坚持每天提前20分钟到岗,始终保持着‘令行禁止’的军人作风。”在徒弟林焕的记忆中,刘秋德接到指令时从不计较个人得失,“电话一响,人已经冲出去,从没让人催第二次。40.149公里的双向路段,他把约800个桩号的位置、周边环境烂熟于心,我们都说德哥闭着眼都能说出每个桩号的隐患点。”
在同事眼中,刘秋德的巡查记录是“教科书级别”的:字迹工整,隐患描述精准,处理结果标注清晰,几乎零差错。而转岗路政初期,他是个彻头彻尾的“门外汉”。为了啃下新业务这块硬骨头,他成了队里最“缠人”的人。“有次培训我们在一起,德哥专门找我借书学习,一起交流经验。”刘秋德的认真好学让潮漳高速路政大队主管林潇扬印象深刻。他经常拉着老同事问案例,宿舍的灯常常亮到深夜,床上永远放着《公路法》《公路安全保护条例》等专业书籍。
凭着这股韧劲,他不仅快速通过培训考核,还在2023年被广东省公路管理局第五期公路路政管理人员培训班评为“优秀学员”,还多次被单位评为“先进工作者”“志愿服务先进个人”“抢险救灾先进个人”“法治宣传标兵”。
大丰华高速。
把困难留给自己,用真心温暖他人
在大丰华路政中队的宿舍区,刘秋德窗前的几盆绿植依旧翠绿。这些捡来的旧花盆种的花草,是他省吃俭用生活中为数不多的“奢侈品”。“德哥生活中非常节俭,他宵夜不吃,饮料不喝,经常在饭堂一碗粥就把自己打发了。”大丰华高速公路路政中队副队长李茂顺表示,大家只知道刘秋德节俭,但都不知道他的家庭其实比较困难。
作为家中唯一的支柱,刘秋德的生活布满艰辛。父母年迈体弱,丧失劳动力。妻子在同系统收费站“四班三倒”,两人碰面的时间寥寥无几,家中还有2个小孩需要抚养。为了撑起这个家,他把“节俭”刻进了骨子里:身上的反光背心洗得发白仍在穿;洗车从舍不得花10元钱,都是自己提桶擦洗;不抽烟、不喝酒,甚至连奶茶都没喝过。工会多次想给他困难补助,却都被他婉拒:“还有比我更需要的同事,先给他们吧。”休假时,他不是在家照顾孩子、帮父母种地,就是在宿舍看书学习,从未抱怨过生活的苦。
这份对家庭的责任,延伸到了工作中,便成了对同事和过往司乘的暖心关照。作为班长,他从没有“官架子”,年轻同事熬夜值夜班,他会默默煮好面条;新员工第一次处理事故紧张,他会挡在前面说:“别怕,跟着我做。”让林焕印象最深刻的是,每次遇到司机爆胎,刘秋德都会主动帮忙换胎,即使这并不是他的工作职责。
2024年,为支援潮州东防汛抢险,他连续18小时守在警戒岗位,副队长李茂顺问他需不需要回去休息,他却说:“没收到指令,绝不离岗”。认真负责、勤勉好学、乐于助人……同事们对刘秋德的评价很一致。这样的坚守,让他在大丰华高速公路工作几年来收获了不少群众送来的锦旗。“热心助人,挺身而出”“路政为民保平安,危难时刻伸援手”……每一面锦旗都在诉说着他护路为民的故事。
以路为家,护路为民
刘秋德的工作日常,是无数基层路政员的缩影——他们以路为家,用脚步丈量险路,用坚守对抗风险,用奉献守护平安。
作为横贯山区的高速公路,大丰华高速公路复杂的地理自然环境对路政员的日常工作带来了多重挑战。其中6336米的鸿图隧道,藏着740米的最大埋深和6条高压富水断裂带,这些断层与两座水库相连,形成“湖底隧道”奇观的同时,也意味着暴雨季可能出现突泥突水。除了应对复杂的地质条件,路政员还要与恶劣天气“硬碰硬”。广东夏季地表温度常超50℃,他们穿着长袖反光背心巡查,不到半小时就汗流浃背,衣服上结出白花花的盐渍。
路政员巡查作业。
“不过,最大的威胁还是面对车流的危险。”临时停车检查、清理路障、协助交通管制都是家常便饭。大丰华高速公路路政中队队长郑龙城从业19年,见过太多惊险瞬间:“之前在别的路段,曾经有同事在围闭作业时被失控车辆逼得跳下高架桥,身受重伤,但好歹拣回一条命。”
高温、高湿、高危的工作,考验着路政员的身体与精神。在大丰华高速公路,16名路政员2人为一个班组,实行“四班三运转”,为高速公路提供24小时保障。每名路政员虽然每天工作8小时,但昼夜颠倒,随时待命,更不用说异常繁忙的节假日。同时,虽然路政员的职责是保护路产、路权,但因为响应快、专业强,他们日常承担了很多职责以外的工作——疏导交通、抗洪抢险、各种志愿活动,我们都能看到路政员忙碌的身影。
今年上半年,仅大丰华高速公路的路政员们,累计巡查里程就已经达到94583公里,这个长度可绕地球2圈。这串数字背后,藏着无数高温暴晒下的汗水,暴雨倾盆中的行走,以及车流在身旁呼啸而过的凶险。
在南粤大地的高速公路上,基层路政员们正是用这样“以路为家”的坚守,扛起了“护路为民”的担当。他们的日常工作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日复一日,守护着你我平安抵达的回家路。
南方+记者 李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