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多位网友在社交平台上投诉共享单车在骑行中自动上锁,导致用户摔伤。然而,平台方的回应却显得轻描淡写:有的称“后台无异常”,有的推诿为“机械故障”,甚至建议用户“直接报警”。
共享单车作为城市慢交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便捷、环保的特点深受市民喜爱。然而,近年来,随着行业的快速扩张,安全问题逐渐浮出水面。从车辆硬件故障到软件系统缺陷,从用户操作不当到运维响应滞后,每一个环节的疏漏都可能酿成事故。
平台方模糊回应用户关切
在共享单车突然锁车导致用户受伤的案例中,有用户晒出擦伤的手臂和摔坏的手机,描述道:“正在正常骑行,突然听到‘咔哒’一声,车轮瞬间锁死,整个人向前飞了出去。”多位受害者表示,事故发生后他们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软组织挫伤、擦伤,甚至有人腕部骨折。
对此,哈啰出行声称“未发现车辆存在因技术缺陷导致自动落锁的异常”,但其回应仅基于“用户大数据排查”。大数据固然能反映宏观趋势,却未必能捕捉到个别车辆的瞬时故障。例如,传感器失灵、锁具机械故障、信号传输中断等偶发问题,很可能无法在后台数据中直接体现。
青桔将问题归因于“车链条松动”,试图将责任划定在硬件维护范畴。然而,骑行中的突然卡顿与软件控制的自动落锁存在本质区别。若如用户所述“自动上锁”,则更可能是锁具系统而非链条问题。
平台方的解释难以令用户信服,也暴露了其责任认定的随意性。更值得深思的是,平台与用户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企业掌握全部技术数据,用户只能被动接受“后台无异常”的结论。这种不对等关系使用户在维权中处于弱势地位,也让平台缺乏改进服务的动力。
资本扩张下的安全隐患
当用户与企业各执一词时,哈啰出行正忙于一笔15.09亿元的资本运作,旨在控股“共享单车第一股”永安行,而滴滴青桔背后的美团则领投了具身智能初创企业它石智航1.22亿美元的天使+轮融资。
哈啰宣称已累计投入超33亿元研发费用,AI、天眼监控、骑行安全监测等安全管理能力均为行业首创。但过去的投入未能阻止如今的安全隐患。
共享单车行业曾经历野蛮生长,近年来虽逐步走向规范,但重规模、轻运维的惯性依然存在。车辆老化、维护不及时、故障响应慢等问题仍是行业通病。此外,软件系统的稳定性也未得到充分重视。例如,锁车逻辑的设计是否考虑了紧急情况?是否设置了骑行中的防误触机制?
据中国道路运输协会的统计数据,共享单车全国用户数量在去年已经突破了6亿人,日均骑行量超2700万人次。因此,任何微小缺陷都可能成为重大安全隐患。
资本扩张固然重要,但若以用户安全为代价,这样的扩张注定不可持续。当车轮被莫名锁死时,伤害的不仅是用户的身体,更是公众对新技术、新模式的信任。
南方网、粤学习记者 许方华